台灣居住噪音問題頻傳,就算你是知名人物也躲不過,長期處在噪音環境中,很容易感到壓力或焦慮,時常成為困擾民眾名列前茅的問題。對此政府有制定相關法規政策,要求建商必須加裝隔音設備,希望能藉此降低干擾傷害。
當然,每個人對於噪音的敏感度不同,一般而言,人的聽力可以聽0-140分貝,日常聊天音量約會落在60分貝上下,超過70分貝就會讓人開始產生焦躁不安的情緒,超過140分貝肯定為噪音無誤,若長期暴露在噪音中,容易導致聽力損失、壓力、焦慮和睡眠等健康問題,不得不謹慎對待。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,42分貝以下是適合睡眠的音量,這也是為何很多靜音電器運轉時會盡量控制在此分貝數之下。
居住環境的聲音傳導,可分為空氣音及衝擊音。政府針對大樓與公寓的規定,以15cm混凝土樓地板為標準,空氣音的隔音性能,指標要落在55分貝以上,而衝擊音隔音性能則要落在75分貝以上,但參考其他國家的隔音標準後,現行則要求建商要再降低17分貝以上,必須達到58分貝的標準,這也是為何隔音緩衝材的配備選擇變得很重要。
其實原理很簡單,加緩衝材的用意是為了吸音降低分貝數,而這緩衝材說白了就是一層軟墊,如同你拿鼓棒敲打棉被聲音變小,敲打鑼會很大聲,這樣很容易理解吧!
以台灣目前新房子針對隔音地板施作有三種工法,分別為中空樓板、隔音木質地板及隔音地磚,原理說明如下:
中空樓板:在原有的混凝土樓板鋼筋結構中,增加防火隔音保麗龍填充,通過兩層樓板之間的隔音材料,減少了聲音的傳遞和反射,整體厚度大約落在22.5-25公分。
隔音木地板:施作的主要原理是在木地板下方添加一層隔音材料,例如橡膠、聚乙烯泡沫、玻璃纖維絨等,將其鋪平、密實,降低音波傳遞反射,提高隔音效果。
隔音地磚:因地磚需用濕式工法,所以必須黏合於混凝土之上,所以在混凝土中加入隔音墊,避免噪音和振動穿透,藉此達到隔音目的。
以上三種方式都能提高建築物內部的隔音效果。
當然除了樓地板外,上下樓層管道間也有可能是產生噪音的來源,所以更用心的建商會將管道間封起來,讓噪音不會透過管道間傳遞。當然隨著建材不斷進化,許多隔音材料日新月異,像之前我們有介紹過的水泥預鑄牆就是其中之一。
舊公寓因早期興建,過去工法不像現在新大樓這麼好,該怎麼辦?因為居家聲音多數是從縫隙傳出去,所以像窗戶可以加裝隔音氣密窗,或加厚玻璃做雙層窗,也可以裝設窗簾達到部分吸音效果。大門可以換成實心門,或是門縫加裝封條,也可以加大門的尺寸,讓縫隙更小,減少聲音傳遞出去。而地板若整個掀開換掉會花超多錢,所以最划算間單的方式就是直接鋪上巧拼或地墊、地毯都有幫助隔音,當然整體呈現就沒這麼美觀。
針對降噪的材料大致可分為「吸音」及「隔音」兩大類,吸音材質通常是外露且材質輕,像是窗簾、地毯、壁紙、海綿等,可降低噪音穿透及反射。隔音材質則偏重,通常應用在結構體中用以阻隔不同區域的音源。
我想沒有人喜歡在吵雜的環境下生活,做好隔音顯得很重要,但說真的,就算是驗屋公司都難以檢測噪音問題,其實說白了噪音多數都是人為因素,找到好鄰居才是上上策,在此祝福大家都能夠遇到好鄰居,免煩惱啊!
留言列表